• 《园林》学刊·行业资讯丨《园林》学刊公开招聘学术编辑
  • 《园林》学刊丨2023全年总目次(第40卷)
  • 《园林》学刊丨致审稿专家、青编委的感谢信
  • 《园林》学刊·刊庆系列活动丨《园林》创刊40周年刊庆征稿启事(一)——故事征集
  • 《园林》学刊·刊庆系列活动丨《园林》创刊40周年刊庆征稿启事(二)——主题文章征稿
2024年 第41卷第3期
主管单位: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国际刊号:1000-0283 国内刊号:31-1118/S
创刊:1984年 类别: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
出版周期:月刊 发行:全国发行
出版单位:《园林》编辑部 邮发:4-396
  • 当期目录Catalogue
  • 往期精选Review
  • 理事专栏Column of the Council
  • 过刊浏览Browse
    全选
    显示方式: |
    2024年 第41卷第3期
      专题 绿色基础设施韧性研究的国际经验
    • 董楠楠,王怡琪,Harald Zepp,Lars Gruenhagen,Malte Bührs,Christin Busch,魏维轩

      2024,41(3):4-12, DOI:

      Abstract:

      在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具有多种功能和服务价值的乡村生态空间成为当下国际生态规划研究与合作的关注热点之一。为实现乡村生态空间的精准管理与规划,中德双方围绕联合课题“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在德国鲁尔与中国大都市区韧性发展模式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索。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了生物群落类型,并基于调节、供给、文化三大生态系统服务类型,选取了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权衡的指标和对应权重,构建了乡村生态空间规划场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测模型。以上海市水库村为例,运用该课题的评测模型,初步评估了典型乡村生态规划场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后,从应用尺度、研究范围以及操作流程三个方面总结了该评测模型的优化方向。

    • 戴代新,张湉,Albert Fekete

      2024,41(3):13-22, DOI:

      Abstract:

      近十年来,匈牙利逐步完成了城市规划体系的根本性改革,并将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布达佩斯绿色资源禀赋较高,但资源分配极不均匀,构建绿色基础设施面临着多种多样的挑战与机遇,在此方面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解析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内涵,梳理布达佩斯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发展脉络,并对其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从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对现有绿色空间及自然资源的调查分析与分类、面向五大目标的规划框架、基于“政府—多方协同—公众参与”权利分配模式的实施管理。从规划框架与内容、实施方案与保障体系三个方面为中国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提出建议。

    • 王闻,谢于松,赖文波

      2024,41(3):23-32, DOI:

      Abstract:

      基于生态系统的防灾减灾(Eco-DRR)策略是当前日本灾害应对实施中被广泛提及和运用的概念。研究系统性地探讨了Eco-DRR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日本防灾减灾研究实践中的发展历程。同时,阐述了Eco-DRR的三大举措:抑制危险自然现象的发生,避免风险暴露性,减少脆弱性,并分别列举了相关地方案例。归纳并总结了Eco-DRR在日本防灾减灾工作和生态系统保护中的推行体制和研究方向,明确了Eco-DRR在实际案例中的可操作性。最后,针对中国当前对于Eco-DRR概念的运用与实践现状,提出开展对各地传统Eco-DRR智慧的调研和整理,在政策体系构建中引入Eco-DRR概念并鼓励多方参与,学术研究中注重跨学科交流等三个方面的建议。

    • Mohamed Elsadek,董楠楠,李屹楠,陈芃序,张德顺

      2024,41(3):33-41, DOI:

      Abstract:

      垂直绿化作为改善人类生活境域、优化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象征。中国和埃及两个文明古国既是垂直绿化的发源地,也是现代垂直绿化的实践者和先行者,研究综述了2010–2023年间两国在该主题研究的进展。垂直绿化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包括能源效率、碳减排、感知和恢复、户外热舒适性和生态影响等几个方面。中埃两国的研究主要关注应对城市问题的挑战,内容从节能减排、提高公众福祉到可持续发展。同时,在面临日益严峻的城市环境问题时,垂直绿化还是延展绿色空间、增强生态系统韧性、维护生态平衡的有效对策。加强两国交流可以为跨学科、跨国家解决各自面临的问题提供技术路径。

    • Monica Rivera-Mu?oz,唐敏

      2024,41(3):42-51, DOI:

      Abstract:

      以“绿色基础设施”为核心概念,剖析了拉丁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的城市化不同历史进程中孕育出的传统绿色基础设施要素和体系。以秘鲁卡奇河流域的阿亚库乔的城乡结合区域为例,具体展现了在气候变化和政府规划职能不完全的情况下,当代高山人居需要基于传统智慧、与社区内外的多主体联动,在知识生产和转化过程中进行多维合作, 才能推动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成型和运作,以应对人地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挑战。分析指出,绿色基础设施与高山聚落的空间社会文化密不可分。借助《安第斯城市化》项目,探讨了宏观流域、中观城乡一体化和微观社区尺度各自对应但相互耦合的的三种景观设计策略。上述设计研究和景观策略在安第斯山脉语境中展现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多样构成、综合作用和合作意义,并为中国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 任婧,José Chong,李宜钢

      2024,41(3):52-59, DOI:

      Abstract:

      从国际景观治理、管理及相关技术解决方案的系统化运作角度出发,综述了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环境署(UNEP)、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与开发计划署(UNDP)等国际组织的工作实践和最新成果,目的在于为景观治理的本土化实践提供国际宏观视角和经验基础。同时,通过成果解读总结了各组织的工作特点、对景观治理的理解,指出了跨领域协同工作上的不足。主张在景观干预过程中整合生态—社会—经济维度,以促进治理、管理、空间实践、数据科学和金融5个板块的协同发展,并建议中国机构在景观治理领域加强数据协作、提高景观管理战略性、克服语言体系差异、深化国际合作,从而有效参与到全球生态治理中。

    • 风景园林理论
    • 陈硕蕾,黄宬熹,王崇骁,邱冰

      2024,41(3):61-68, DOI:

      Abstract:

      作为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公共空间类型,公园质量评价研究在城市更新的发展模式下愈发受到关注,相关研究在国际上也持续保持热度。基于PRISMA法,系统研究6 512篇中英文献,分析国内外城市公园质量评价工具的研究进展。目前国外该领域研究发展已较成熟,并形成一定范式的系列评价工具;国内虽未形成系统性评价工具,但近年来相关研究发展迅速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研究经验。然而,现行国外公园质量评价工具的范式特征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该领域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在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基础上,国内公园质量评价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较国外更多元和先进。因此,建议在汲取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丰富的实践成果和跨学科方法创新,发展符合国内需求的公园质量智能评价工具,推动人居环境质量的精细化科学升级。

    • 李旭芳,周向频,吴怡婧,翁飞帆

      2024,41(3):69-77, DOI:

      Abstract:

      城乡遗产保护的矛盾从扩张性开发对建成环境的蚕食转向存量更新对遗产价值延续的冲击,历史公园作为建成文化景观遗产,其风貌演化见证了近百年来城市公园从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型。但由于历史公园存续时间较长,存在不同时期的功能叠加,其完整性及真实性已受损,正在面临历史风貌特征破碎、遗产价值认知不清等严峻挑战。因此历史公园的风貌演化特征及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评估历史公园的文化景观遗产价值成为关键议题。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择取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数据库中2000–2023年的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首先通过发文量、关键词、机构合作网络等图谱梳理研究热点及趋势,而后针对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特征识别、风貌演化、价值认知及评估等研究展开探讨。结果表明:(1)相关政策的颁发对研究动态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2)微观层面的物质研究正在被宏观的层积性动态演进所取代;(3)研究方法由文献考古拓展到数字信息、地理空间等多维可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由此明晰历史公园在由静态物质保护向价值认知转向过程中存在的研究不足,以期为历史公园的活态保护更新、城乡遗产的可持续演进提供参考。

    • 杨思艺,孙新旺

      2024,41(3):78-87, DOI:

      Abstract:

      存量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交织背景下,城市用地趋于集约高效建设。作为可以反映人地关系的量化研究,城市绿地供需平衡是城市空间公平正义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有助于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优化和品质提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近十年城市绿地供需平衡相关研究从起源、现状热点及未来趋势等角度进行分析,厘清发展脉络。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成果呈现三个阶段,2017年起稳定上升;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绿地可达性、尺度效益与空间分异、多元与异质群体需求、公平正义等方面;未来可以从供给侧规划转向需求侧优化、绿地单元从城市到社区延伸、互通多元化与绿色场景化呈现、供需平衡向匹配转换等方面深化研究。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李杰,单依雲,裘江,徐羽菲,刘漪宙

      2024,41(3):88-94, DOI:

      Abstract:

      滨水绿地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类型,为人们提供游憩、健身等多种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如何通过网络点评数据识别滨水绿地的文化服务仍然是难点。以上海市黄浦江核心段22处滨江绿地为例,通过建立文化服务词典识别其类型,使用情感分析模型定量满意度,应用重要性—绩效分析法构建感知评价模型。结果显示:(1)康体健身和休闲游憩是滨水绿地感知词频最高的文化服务类型,而科普教育的词频最低。按照文化服务词频占比可将滨水绿地分为艺术灵感主导型、遗迹地方感主导型、综合型三种类型。(2)22处滨水绿地整体满意度为93.47%,涉及各类文化服务的评论满意度均有所提升,其中美学欣赏的满意度最高,达到97.90%。(3)未来黄浦江滨水绿地的改善需要注重休闲游憩、社交互动、康体健身、艺术和灵感服务。研究可为滨水绿地景观评价与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 李旭,孙秀锋,贺禹文,李超

      2024,41(3):95-103, DOI:

      Abstract: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社会主要矛盾转型背景下,乡村景观文化服务(LCS)成为乡村景观演化的重要动因,目前乡村景观空间分异研究与乡村景观功能多样化发展之间存在缝隙。以重庆市典型山地乡村为例,应用乡村游憩数字足迹等多源数据,提出了基于乡村景观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S)、潜在需求(D)及感知偏好(P)相结合的乡村景观分异及类型识别方法,将研究区分为了5种乡村景观识别区,并应用MaxEnt模型解析了不同乡村景观类型中的景观感知偏好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山地乡村LCS供给、需求及偏好的冷热空间分布差别显著,乡村LCS的S-D-P关系具有显著的集合性和地域性,5种识别区的景观管理需要集体尺度上的价值观、规则和行动;同时发现公众的景观偏好多集中在旱地景观中,而林地景观中的偏好度差异度最大,同时影响水田、旱地及林地景观中感知偏好的环境因素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快速演化分异的乡村景观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 园林空间
    • 杨箫,李早,叶茂盛,夏舒婷

      2024,41(3):104-112, DOI:

      Abstract:

      水口是传统村落景观风貌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选取安徽省黄山市唐模村的水口景观空间进行眼动追踪实验,探究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持水口独特景观风貌、提升游客的情感与体验感。通过眼动指标的量化特征分析,实现对水口景观空间视觉的可度量和可视化,总结了水口景观空间游客视觉行为的规律。研究表明:(1)在水口景观空间中,门窗洞口、牌匾楹联等人工要素比植物、水体等自然要素更受游客关注,人工要素在文化类风景园林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2)游客对大面积单一的植物、水体的视觉偏好较小。(3)第一次注视前时间、第一次注视持续时间与要素的像素数量、RGB均值具有较强相关性。

    • 夏梦霞,吴金桃,孙青,刘清和,李悦丰

      2024,41(3):113-120, DOI:

      Abstract:

      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24个代表性景观节点为研究对象进行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选取相对坡度、相对距离、视觉几率和醒目度4个敏感度评价指标,客观层面以ArcGIS空间分析法为基础,主观层面以专家评价法为补充,使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划分I、II、III、IV级视觉敏感度等级。结果表明,景观视觉敏感度I级景点6个、II级景点8个、III级景点6个、IV级景点4个。总结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景点景观视觉敏感度高低排序特点:(1)按高程,山上>山下;(2)按空间类型,临崖>临水>人文>林下;(3)按景区,袁家界>杨家界>天子山>黄石寨>金鞭溪>十里画廊。通过定量化评价景点的景观视觉敏感度,提出研究区域景观保护与管理的相应建议,以期为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与景观规划提供依据和科学指导。

    • 应用研究
    • 肖华斌,许宇彤,王子康,张小平,李杰

      2024,41(3):121-130, DOI:

      Abstract:

      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颗粒物浓度分布对居民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研究多集中在中宏观尺度,且不同季节背景对城市形态与颗粒物浓度之间定量关系的影响尚存争议。基于2021年济南市主城区6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2.5和PM10浓度实时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下城市街区形态对颗粒物浓度(PM2.5和PM10)的影响。结果表明:(1)颗粒物浓度呈双峰型日变化,且具有显著的U形逐月变化规律,PM2.5呈冬季高夏季低、春秋两季居中,PM10呈春季高夏季低、秋冬两季居中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且呈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高污染区域集中于交通和建筑密集区域,低污染区域主要分布于大型城市绿地旁。(2)城市街区形态对颗粒物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异性。PM2.5与绿色空间指标在4个季节的相关性均十分显著,与绿地覆盖率(GCR)、绿地斑块形状指数(MSI)和绿地最大斑块指数(LPI)呈负相关性,与绿地斑块密度(PD)呈正相关,并且PM2.5仅在秋冬季与建筑形态指标相关关系显著,其中建筑密度(BD)、建筑平均高度(AHV)和建筑平均体积(AV)是最具影响力的指标。PM10仅在春冬两季与绿色空间指标显著相关,GCR和MSI产生的影响较大,并且与BD、AHV和容积率(FAR)等建筑形态指标仅在秋冬季节相关性显著。

    • 夏甜甜,庞欣雨,邵镇宇,姚郑

      2024,41(3):131-136, DOI:

      Abstract:

      为了研究大学生易接触的校园春季植物景观对其情绪恢复的影响,定量分析了大学生对校园春季花、叶两类植物景观观赏前后的生理状态指标(血压、心率、血样饱和浓度)和心理状态指标(总体情绪紊乱程度)变化值。结果表明:在生理指标方面,同一指标的各试验组的测试结果不同,但对于大学生身心状态的恢复有正向效应;观察不同春季植物景观对血压收缩压、血氧饱和浓度的恢复性效果与其他指标比较恢复性效果不明显,总体呈现出春季观花植物对各指标的恢复性效果最好。在心理指标上,大学生的总体情绪紊乱程度值(TMD)与室内TMD相比都有明显下降;不同试验组的总体情绪紊乱程度之间存在差异性,对压力的缓解程度存在差异性。

    • 张彦婷,郭健康,朱春玲

      2024,41(3):137-142, DOI:

      Abstract:

      景观花箱作为城市微更新的重要景观营造形式,特别适合在空间狭小的城市核心区灵活使用,目前研究主要聚焦在花箱材质、养护管理、发展前景等方面。以调和周边环境、提升公共空间景观品质为主要功能的花箱,其景观美景度评价方法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通过对上海45个典型景观花箱开展特征调查,采用美景度评价法对样本花箱美景度进行评价,构建了景观花箱美景度评价体系,并建立了景观花箱美景度与影响要素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上海市典型景观花箱景观美景度范围为0.69~2.09,平均值为1.41,整体景观效果良好;显著影响景观花箱美景度的因素有4个,根据影响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花箱质感、植物形态优美度、植物体量与花箱协调度、植物栽植密度。研究结果为公共空间景观花箱美景度评价与营建提供了科学依据。